第(3/3)页 而如果沉没在河面以下,半遮半掩,半显半露,那么渔网提线的每一次震动,每一次水波的翻涌,甚至在网兜即将提出水面前的那一刻,一尾红艳艳的鲤鱼尾巴在网中的惊鸿一瞥,都能无限的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东方式审美哲学,便是来源于此,用有限的笔墨去塑造某种更加宏大的哲思。 很多印象派的经典人物画,便都是侧脸回眸,女郎头戴着帽子或者遮面的纱冠的形象。 这幅画也是如此。 画面的主角没有戴帽子或者面纱,然而他正好处于画面明暗的交界线上。 似是如此刻一般,清晨的第一抹灿烂的朝阳穿过窗边帷幔的缝隙正正的打在男人的侧脸之上。 极暗的深色调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就变为了璀璨的亮色调。 从白到黑。 从暗到明。 强烈的色彩对比度让观众的眼睛也不由自主的跟着一同收缩调整着焦距,画面的主角的脸就这么隐藏在浓墨似的夜色和金粉铺成的透亮光线之中……仿佛笼罩着一层由光与雾构成的面纱。 《蒙娜丽莎》是艺术领域各种都市传说最多最杂的一幅画,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讨论着这幅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讨论着她的身份,她的微笑,她的神秘。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游客眼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蒙娜丽莎。 人们总是说,不同的人站在卢浮宫展厅的不同的角度去看,都能看到蒙娜丽莎正在用她的眼睛盯着你看,对你微笑。 而这幅画,也带着相似的神秘感。 创作者非常细致的用画笔表现了人物的身体的整体姿态,却让他的面部五官隐藏在了光暗交界之中,透过那些光暗交界的迷雾,只能看到画家特意留下了几缕精妙的侧写线条。 这个眉毛弯曲的角度,是在微微的挑眉么,还是在皱眉? 他是在思考,在惊讶,还是因为发现了什么事情,在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的嘴唇有一点点的薄,嘴角的边缘颜色微微发白,这是因为光线照射的角度的缘故,还是画中的人,正在抿着嘴? 他感到紧张么? 他又是为什么而感觉到紧张? 创作者明显对人体的肌肉解剖结构有着很高水平的认识,原本舒展而自然的身体姿态,搭配上对男人面部神采不同的猜想和推测,又似乎能够解读出多种多样的身体语言。 他是在放松的等待着访客的登门,还是是在安静的思考人生? 如果是后者的话。 他这种宁静的感觉,是一种闲适的恬淡,还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坦然,亦或只是沉郁苦痛之后的麻木? 甚至画面中的人的年龄,观众一时间也无法确定清楚。 他的头发也因为阳光的照射,而变得黑白斑驳,有一瞬间,人们会觉得坐在那里的,他已经是一个疲倦的老人了,他会就这么轻轻的叹一声,头轻轻枕着扶手椅的靠背,就这么睡了过去,一梦不醒。 可是下一瞬间,你又觉得椅子上的那还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拥有着老年人的沉稳,老年人的宁静的孩子,光晕洒在他的眉眼上,浓墨似的黑发正熨贴的伏在他的额上,他正温和的看着你,会保持这个姿势,一直坐到地久天长。 看整幅画的主角,就像是看一枚老式的万花镜。 透过光,透过几枚磨的透亮的水晶片去看深处的彩纸屑,你轻轻转,彩纸就会发出不同的炫光。 所以。 你永远也捉不住他。 不光是画面的主角,整幅作品的远景,也被布置的极为考究,画面的主角似是坐在和此间差不多的画室中,画面的墙壁之上,也挂着样式不同的油画。 画中之画。 画中之画类似镜子、水面、光线,是油画作品中一个很大的难点。 后者考量的是一位创作者通过作品中的光洁小平面,对画面内部空间的折叠侧写能力。而画中之画,则考量的是创作者,通过作品中的复杂小平面,对复杂情感的折叠侧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