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筑基不易-《岳飞再世,武穆称雄》


    第(2/3)页

    就是颜色更加青黑一些,而且握到手里就感到特别沉重。

    当时大禹王正当年轻力壮之时,非常不服气,一个铜耜而已,我还制服不了你了?

    浑身聚力,双膀较劲,嘿的一声就拔了起来。

    大禹王这才看清楚,原来这根铜耜长有四丈,柄粗一尺!

    如果不是大禹王的手掌特大,是常人的两倍,他都无法握过来。

    而这柄铜耜的长度,相当于常人使用的四根连在一起。

    大禹王心中高兴,不仅仅是为这件神器的无比宏伟,还是因为刚才目睹的它的强大效力。

    兴奋莫名的心情难以抒发,将这柄铜耜高高举起,直指苍空。

    大吼一声:“感谢上苍,赐禹神兵!”

    大禹王的性格是少说话多干活那种,素来沉默寡言,如今却吼了一嗓子,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大禹喜得神兵,喊了一嗓子,声震四野,附近成千上万跟着大禹治水的老百姓无比知晓。

    紧接着,包围这这块地方和大家不尽不休的污泥浊水迅速后退,很快就露出大片土地。

    这些以前都被大水淹没,有的地块已经寸草不生,有的地块还有没有死净的禾苗。

    一看这个情景,大家就明白,一定是出了大事了。

    都迅速地跑到了积石山,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

    应该是他劈开九座大山,挖通九条大河,把洪水引到大海,最后终于治水成功了。

    岳飞研究过史记的夏本纪、山海经等史籍和文献,知道古时的数字“九”的意思是一个指代称谓,不是一个确切不变的数字,而是代表全部、所有的意思。

    比如史记中司马迁说的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中数字,除了四时和四季符合以外,其它都是形容词。

    具体到底是那些山,那些河,那些州,都只能参照历史记录,予以确认。

    继续比如历史记载的开山通河,就有十一个,它们分别是:荆山、太岳山、王屋山、太行山、常山、太华山、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大别山、衡山。

    而这些上往往南北走向蔓延几百里,不止一道流水从西而来往东而去要穿过它,所以大禹的神兵利器天降铜耜,也不止一次劈开了它们。

    当然,那些不计其数的小山,司马迁也没有看上眼,不予记录在岸,那些数不清的山头才是大禹和他的治水大军每天都要对付的。

    比如虽然史记没有提及,其它文献却有记载的龙门和伊撅,积石山,青铜峡,都是让洪水宣泄、西流东渐、奔腾入海的关键。

    只有将它们逐一劈开,才能使日常的河水畅通无阻,洪水泛滥时期猛兽一样的洪峰得到控制。

    那个时候,这些治水大军的工具都是最简单的农具锄头和锨镐,估计大多说都是木制品。

    一般的铜耜估计就是最先进的工具了,只有少数人才能永有。

    可以想象,他们的生产能力必定比较地下,稍微大一点的土包就成了拦路虎。

    可想而知,大禹王得到这样一件可以劈山的神兵利器,对众人的士气影响该有多大。

    以后大禹继续率领治水大军废寝忘食,终于顺服了大水,一共疏导了九条河流,其中弱水疏导至沙漠地带,黄河疏导过龙门山,最后流入大海。

    还将汉水向南疏导注入长江,开通汶山疏导长江;又疏导沇水进黄河,疏导淮水入大海,渭水进黄河,洛河进黄河。

    岳飞根据史料记载再加上他后来掌握的地理知识确定,大禹当年治理的水域分别为黄河、长江、淮河和注入沙漠之中的弱水。

    殷受介绍大禹铜耜的情况和岳飞翻译过来的理解吻合,但是他使用的那些名称就大不一样了,所以岳飞就给他来个总括和重述,达到简明扼要而且还易懂。

    大禹王接着这件神兵利器的帮助治水成功意义深远,给华夏子孙提供一块宜居之地,但是那个铜耜的功能远远不止如此,殷受以极大的兴趣记载这样的事情,似乎比那个治水更能让他高兴。

    后世之人居住在九州任何一处地方,都已经是一个平安的场所,可是在大禹王治水的时候,索要给大水提供道路的所在到处都是凶险。

    这些凶险是大禹王首先要克服的,否则他的治水大军不是被吃掉就是被吓跑,如鸟兽散。

    通过太行山的时候,那些治水的先头部队等上山去探路,给大禹王的劈山找到一个合适的下手之处,哪怕大禹王神力盖世,也必须用在刀刃上,否则累坏了大禹王,他们都没地方哭去。

    可是他们刚到山顶,突然跳出一只斑斓猛虎,身材高大,至少是平常那种猛兽的十倍。

    这个先遣踏查小组一共五个人,被那大虫一口吞了四个,剩下的那个在最后,一个跟头就跌下了悬崖,摔得半死。
    第(2/3)页